原创 一部主旋律电影,与偏离的争议

首页 » 电影 » 正文

原标题:一部主旋律电影,与偏离的争议

作者 | 云舟

“完成度还是可以的,骂得有点过了。”《我本是高山》正式上映两天后,越来越多看过电影的观众发现,与之前的舆论焦点不同,电影的主旨是关心底层女性的困境,希望打造一个“逆天改命”的热血故事。不少观众被其中真实的情感流露所感动,对底层女性的真实境遇与改命之难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再回过头看,这部以张桂梅为原型的电影在一周前所遭受的负面评价,到了一种近乎失控的地步,也偏离了影片本身想要讨论的主题。

毫无疑问,《我本是高山》是一部难拍的电影,原型人物张桂梅是时代楷模,也是当下少有能被所有人以“伟大”“高尚”形容的榜样。将这样的人物搬上银幕,本身就要面临观众的审视。而主旋律传记片创作也有自身要解决的问题:人物内在精神需要落地到具体情节,但艺术化的改编又难免拿来与公开报道中的细节对比。

从影片本身来看,主创团队在海量资料和真实故事中做了自己的取舍,以华坪女校建校后第一届学生三年的高中生活为主线,着重展现了张桂梅如何帮助山区女孩突破重重苦难“闯出去”的感人故事。

这也是主创一开始的想法与目的:让更多人了解张桂梅的故事,了解她办校的困难与矢志不渝的坚持,大山里女孩读书的阻力以及“闯出去”的热血与坚韧。《我本是高山》的创作逻辑几乎都基于此,采取“欲扬先抑”的方式,打造张桂梅的人物弧光。

但与主创的预想不同,对于影片的讨论从一开始理性的、对个别剧情的具体批评迅速上升到“喊口号式”的网络讨伐。上周末,在有关这部电影的热搜实时讨论中,不少没看过电影的观众越过电影整体剧情和创作逻辑,以目的先行,质疑主创的动机。

一部关切底层女性困境的电影,对其的讨论应该回归正常的电影批评范围内。不要让真正重要的东西,淹没在“泄愤式”的狂欢之下。

难拍的《高山》:角色塑造变迁与真实人物改编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难拍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这种“难”,正体现在原型人物已经足够伟大,在众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其他公开资料的宣传下,人们心中已有一个既定的人物形象和印象深刻的故事细节,电影的改编该如何满足观众的高期待?

从成片来看,《我本是高山》塑造了一个多元、丰富和复杂的张桂梅,这也反映出当下主旋律电影角色塑造的一种变迁。

早期主旋律电影着重凸显伟光正、高大全的主角。宏大叙事下扁平式的人物塑造,让人们与英雄模范之间隔着鸿沟,观众觉得银幕上的人遥不可及,更难说学习效仿。

而近几年,多部主旋律影视作品创造过票房奇迹,也获得了高口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作品更注重主角的生活细节,时代英雄和革命战士不再是刻板的“典型人物”,也有细腻的情感流动。主创会因为艺术表达和叙事节奏,加强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在《我本是高山》中,张桂梅的形象也因为有了诸多生活细节的加持,变得立体而可信。

在《人物》的一篇深度报道中,对张桂梅早期的感情生活有过详尽描述,其中谈及“从大理来到更偏远的华坪任教,最初也是一种丈夫去世后的逃避和自我放逐,但是在华坪,她看到那些被忽视和被牺牲的女性的命运,决定以教育来改变一切”。

因此在电影中出现对“亡夫”的回忆戏份不多,也不算突兀,体现的正是张校长在面临艰难困阻时,内心也会有柔软和脆弱的一面。早年缺少的家庭温暖、与丈夫结婚后的幸福生活以及后来丧夫的痛苦,的确构成了张桂梅最初来到华坪的动机,这点在公开报道中均有提及。

但由于故事一开始就限定在华坪女中建校后的故事,因此对张校长前史的交代、办校前的困难等细节都杂糅进这段时间线中,形成了些许错位。

一个在争议中很少被提到的细节是,在影片后半段,学生唱着张校长最喜欢的《红梅赞》将她从昏迷边缘拉回,个体的情感、对学生的怜爱和心中的信仰汇于一处,成为让不少观众落泪的情绪高点。

影片的另一大争议点,是”酗酒父亲”和“酗酒母亲”的转换。虽然编剧言辞激烈的回应的确为舆论添了一把火,但从她的创作逻辑来看,“酗酒母亲”的出现是为了之后女性互助作铺垫,也是张桂梅多次强调的“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具象表现。

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伟大的精神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情节体现出来,而非沦为空洞的口号。

所以在《我本是高山》中,“读书是救人”的信念由来,在山月山英两姐妹的故事中自然流露;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化为操场上被老师和学生一齐拉起来的国旗,也化为学生奋发上进和老师入党宣誓画面的交相辉映。

真人故事改编的传记片无法像纪录片那样以“绝对真实”加持,也不如剧情片一样有更多的创作空间,需要在两者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张桂梅的事迹有海量的纪录片、新闻报道、人物对谈等资料呈现,所有改编情节难免会被拿来与可能的原型做对比。但在实际创作中,角色和情节都是为主旨服务,群像角色结合的是多个原型故事,期待电影创作和纪录片一样的想法模糊了两者的区别,也没有考虑到电影本身的创作范围。

电影需要将张桂梅的大半生浓缩到两个小时内,也需要将那些被人们熟知的细节与表达,融合到一个完整的叙事当中。在此情况下,主创需要浓缩、强化甚至创造一段故事,让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为了保证情节的不重复性,增加不同的矛盾冲突点。

究其本质,传记片的目的是凸显一个具体的、复杂的人。树立榜样是为了精神传承,有人向往并效仿,而不是成为宏大叙事下的孤立样本,因此这些凸显“人性”的生活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从创作逻辑去理解《我本是高山》目前呈现的文本,以理性的态度去讨论电影,即使是批评声也是对电影创作的正向促进。而部分“立场先行”的评论,揣测主创动机的做法,已然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真实的“高山”:细节取胜的现实关怀

回归到电影内容本身,真正走进电影院看《我本是高山》的观众会发现,这部电影对于底层女性的困难、城乡的教育鸿沟、以及贫富和阶层差距都有鲜明的表达,主题在数个细节中积累成型,最终在隔山呐喊出“考上了”之时爆发出惊人力量。

张桂梅曾在纪录片中提到,建校第一年,就有9位老师辞职,而更让她痛惜的,是6位学生“读着读着离开了”。她挨个去找,最终也只找回2人,找不回的不是嫁人就是出去打工。

这是她在建校之初面临的实际困难,山中女孩的受教育权常常因为贫穷的家境、愚昧落后的观念无法得到保障。电影以此开始,讲述了张桂梅与华坪女子中学第一届学生的故事。

以贯穿始终的山月山英故事线为例,电影完整地展现了底层女性在现实中的挣扎,以及张桂梅办校的初心。

影片开头,山英和山月跋山涉水,磨破了鞋子去上学。但没过多久,家里人强行将两人带离学校,想让她们退学嫁人,赚彩礼钱给哥哥娶媳妇。

等到张校长翻山越岭赶到她们家时,门上贴着的喜字和横梁上写着的“我本是高山”形成讽刺的对照。成绩优越的姐姐山月被嫁人换钱,妹妹山英被留在家中做农活。张校长拿出身上仅剩的八百块,坚决地拉着山英回校读书。

山月嫁过去后被丈夫家暴,最终被活活打死。山英在伤心之际又面临成绩下滑的焦虑,选择辍学打工。张校长从饭店将她寻回,一次次将她从悲惨的命运循环中拉回正途。

即使有了女校,有了免费读书的机会,女孩们依旧会听到“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卖头猪还能有两千块”等类似言论。正如张桂梅一直强调的,教这些女孩读书,正是救人。如果不能通过读书走出去,女孩们面临的都是相似的命运:嫁人生子,一代代困在贫穷里。

这也注定了华坪女校教育方式的不同:采取全封闭式管理,入校必须剪短发,吃饭只给十分钟,一切都是为了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学习本身。大多数女生连初中毕业水平都难以达到,她们不得不跑着前进,填平之前被拉开的巨大鸿沟。

张桂梅明白这种“填鸭式”教育是非常苦的,但也是适用于山中女孩最有效的办法。很多女孩连初中毕业考试都没通过,拼尽全力才达到高考的山脚,还需要用力往上攀爬。

为了让师生都拼尽全力,她不得不以一种“大家长”的姿态做出决断,用非常规的手段让女孩们安心读书,走出大山。

但在冷面之下,她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在2011年的一部纪录片中,因为有学生不辞而别,张桂梅开会批评老师,认为老师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义务。会后,她坐在办公室里反思和自责,是不是话说重了,“有时候我会想,这样是不是对老师太严了,但是看看这些孩子,看看这些孩子的家庭,我没办法,我只能这样”。

在电影中,她不允许学生在宿舍养鹅,却在室外建了鹅舍;一边责备辍学打工的山英,一边拿出牛奶让她补营养;她也会因为老师在高考冲刺期请假而生气,但在老师真的忙不开时也会帮她看孩子。铁面之下的温情让张桂梅的形象变得立体,也让张桂梅与女孩们的双向救赎与成长有迹可循。

最终,华坪女中第一届毕业生本科上线率奇迹般地达到70%。片尾,张桂梅和老师再次翻山越岭去山英家,告诉她高考成绩。昏暗的天光之下,两人隔着山谷举起手电筒,大声告诉对面的小女孩考上大学的消息,既定的命运迎来转折,“逆天改命”有了最好的注解。

过度的质疑与失焦的讨论

从主创采访来看,《我不是高山》的创作初心,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张桂梅校长的事迹,用艺术化表达生动呈现张桂梅的生活细节,凸显其伟大,传递其精神,更重要的,是引起大众对底层女性现实困境的反思,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实质性的帮助。

在讨论中,也不乏有人会提到,目前的一些情节存在不足,对主旨表达无益,但后来铺天盖地的恶评显然已经脱离正常的范围。对电影中一些细节的过度放大,让很多没看过电影的人,在有关电影的讨论中宣泄情绪,甚至对主创的经历掘地三尺,要证明其本身的信仰存在问题,从而否定整部电影的创作动机。

健康的舆论环境应该允许正反两面的声音都能存在,而不是对另一边的所有声音打上标签,容不下任何理性的讨论。

原本一部电影能引起各方讨论不是一件坏事,说明其内容本身和所承载议题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确值得反复探讨。作为真人真事改编的主旋律电影,《我本是高山》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本就高于其艺术价值,对其的讨论也应该回归到问题本身,比如底层女性的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女性追求的平等权益等。

目前《我本是高山》已上映两天,也有越来越多看过电影的观众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为电影中山英山月的故事落泪,也为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而感动。也希望有更多对张桂梅事迹感兴趣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抛开先行的偏见,用自己的观影感受,给出最真实的评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cacv.com/index.php/art/detail/id/6549.html
 推荐视频

秘密森林2 비밀의숲2

曹承佑   裴斗娜   李浚赫   尹世雅   崔武成

真爱遇到他

安以轩   贺军翔   弦子   信   付辛博

躁起来吧姑娘们

凡妮莎·吉德   马克斯·布博里尔   索琳·里戈特   格雷戈里·加迪诺尔   莎拉·苏克

别挂电话

西耶娜·盖尔利   加勒特·克莱顿   格雷格·萨克因   贝拉·戴恩   帕克·索耶

青少年

查理兹·塞隆 帕特里克·威尔森 科莱特·沃夫 伊莉莎白·里瑟 路易莎·克劳瑟 帕顿·奥斯瓦尔特

原始森林

锡德·卢塞罗   爱伦·波勒   米凯拉·拉兹   胡里奥·迪亚兹   Vince Rillon

狐仙

曾之乔   陈志朋   冯波   莫少聪   韩一菲

乖乖女是大明星

麦莉·赛勒斯   卢卡斯·提尔   比利·雷·赛勒斯   艾米丽·奥斯蒙特   杰森·厄尔斯

逃狱兄弟3

谭耀文   吴卓羲   黄德斌   张建声   栢天男

魔王勇者

小清水亚美   福山润   斋藤千和   户松遥   东山奈央

寻子遇仙记1924

查理·卓别林   卡尔米勒   艾德娜·珀薇安丝   杰基·库根   艾伯特·奥斯汀

马来亚三日

Kelly B. Jones   路易·曼迪勒   凯利·林恩·莱特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